WM完美体育365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华佗百草园拍摄的冬日美景。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公园,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刘勤利 摄
贵州凯里充分利用山区风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图为在万潮镇老鸦山上,风力发电机在群山上迎风旋转。龙令智 摄
正值岁末,回顾2024年,美丽中国建设不断提速,绿色发展步伐加快,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入政策与实践深度融合、产业模式快速成型的新阶段,汇聚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2024年1月,《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路径、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这也意味着我国开启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
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8月,《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印发,进一步明确了全面绿色转型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
同时,在一些细分领域,一年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部署,推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重提速、绿色转型。
如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通过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水平,培育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率先组建的中央企业,展现了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心和举措。
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这一方案受到产业界广泛关注,其背后是新一轮设备更新的万亿级市场。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了设备的用能效率、清洁化发展等问题,推动我国绿色转型在更广领域、更深维度上的突破。
10月,生态环境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提出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这一份份重量级文件展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更体现了我国锚定绿色发展战略不动摇的坚定决心和具体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注重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持续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2024年,我国绿色发展已跨越初期的路径探索阶段,进入政策与实践深度融合、产业模式快速成型的新阶段。国家顶层设计和实践相辅相成,推动绿色经济从理念不断落地。例如,通过推动绿色制造和智能化改造,我国在确保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有效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同时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清洁能源、绿色服务、绿色制造等相关领域的“含绿量”显著提升,绿色产业正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2024年,碳市场体系的完善及碳价格发现机制的成熟,正在推动各行业加速绿色转型。
2024年1月,经历7年暂停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在北京重新启动,这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又一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强制碳市场对重点排放单位排放行为进行严格管控,自愿碳市场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两个碳市场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二者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随着碳市场扩容需求的不断增加,政府已将扩容计划纳入议程。未来几年,水泥、钢铁、电解铝等重点行业有望率先纳入全国碳市场。
5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制度。它与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其他配套制度共同形成了涵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的多层级制度体系。
5月,生态环境部联合14个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编绘了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不断探索构建碳标识认证、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和信息披露“三项制度”。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4年11月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超4.9亿吨,累计成交额超29.8亿元。在推动企业降碳、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促使环境企业加速拓展碳减排管理等新领域。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钱智民:
面向“双碳”目标,我们正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产业转型升级。在这过程中,将推动我国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有利于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建立了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如按照2023年欧盟碳市场交易主体、换手率和交易价格进行测算,我国碳市场年成交额将超过2.5万亿美元,超过全球原油贸易总额。未来,中国碳市场的碳定价机制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晴雨表。
过去我们总提到,这是我国“弯道超车”的机遇,但也可以探索“换道超车”。不走过去的道路,那可能是泥泞小路;而我们走上一条塑胶跑道,跑起来自然要快得多,这条路就是我们寻找的、不同于以往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4年11月28日,在新疆于田县,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数十万人40余载不屈不挠搏斗沙海,终在大漠边缘筑起一道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这正是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
据2024年世界林木业大会发布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超过9万亿元,形成了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4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成为全球主要林产品的最大贸易、生产和消费国。
这一年,我国首次发布《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展示了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最新进展。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
国家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大熊猫、东北虎豹、藏羚羊等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一大批自然保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世界地质公园名单。全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总体稳中有升,过去难得一见的珍稀动植物频频亮相……
今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主题,各地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人们清晰地感受到,一年来,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这些都是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幸福。同时,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走上“产业增值、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着眼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情和严峻形势,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近年来,我们都感受到,各方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认识显著提升,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以高水平保护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通过各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产业与扶贫”“生态与经济”互促共赢的新路子,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4年,我国充分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保障作用,持续推动油气增储上产,能源供应总体稳定。同时,继续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以“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继续保持两位数高增长。
9月底,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合计达到12.5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我国已成为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的国家,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在建核电装机规模均稳居世界第一。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颁布,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一部基础性、统领性的法律,填补了我国能源领域的立法空白。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动能。在内蒙古,昔日沙海正变光伏“蓝海”,新能源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云南正打造清洁能源基地,发展绿色硅、绿色铝等产业;青海输送“绿电”的动脉网络加速构建,展开东中西部“绿色互联”画卷……
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亮点。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不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呈现出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加速、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频繁等特点。这些趋势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2024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煤电。中国新能源企业在设备技术、产业应用端的强大创新力,极大带动了风光装机成本的下降。新能源的可开发能力提升一定程度上将能源的“资源属性”转变成“科技属性”,也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过要指出的是,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然是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国际能源市场话语权的根基。未来,要优化燃煤发电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组合,通过横向多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有序推动煤电企业向综合能源企业转型、向特高压输电线路上游发展,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安全可靠、成本可承受、可持续”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坚持多边主义,为世界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大会达成了“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特别是达成了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及气候融资安排。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全面深入参与各项议题磋商,推动聚同化异,为大会成果的达成发挥了建设性引领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发布《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中国行动》报告统计,2016年以来,中方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及动员的气候资金总额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截至2024年10月,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展近百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累计实施300多期气候变化相关领域能力建设活动等。
在这一年里,我国还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等,始终以最高的政治意愿和最强有力的务实行动,与国际社会共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等进程。一年中,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启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中国科学家卢琦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4年“地球卫士奖”;我国还不断开展防沙治沙国际合作,与中亚、非洲国家分享治沙技术和经验,提供技能培训,为“全球南方”共谋绿色发展注入动力。11月,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揭牌,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了成立协定,中国将以该中心为平台,肩负起贡献中国力量、推动红树林保护全球联合行动的使命……
中国历来都是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不仅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而且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既为共建国家绿色转型传递了中国力量,也为破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了中国智慧。在实践中,我们愿将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做法与各国分享,并与相关方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走绿色转型之路,共筑清洁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